阅读吧!打开一本书,开启一场思维的旅程

可是,选了一本智慧好书,就能得到智慧吗?一本《几何原本》,康熙的阅读,学到的是丈量土地的实用,和向大臣们卖弄的所谓学问。爱因斯坦的阅读,奠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逻辑思维。一本《三国演义》,我们津津乐道的是装神弄鬼的借东风,摇头晃脑背诵的是五虎上将三国群英谱,却没有去思考诸葛亮“隆中对”的智慧所在,没有思考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

怎样在阅读中提升智慧?怎样在阅读中唤起美好?“怎么读”的问题,才是阅读中最重要的问题,决定着我们阅读的收获。

短笛无腔

老爸喜读书,喜高谈阔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疫情在家,每天饭点,老爸开始侃侃而谈,乐而忘食,不知饭菜已凉,我们已经放下筷子,他一碗饭才吃了一口。

“我国人均GDP已经跨过100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区,中国经济将进入L型走势。”

“广场协议,美国逼日元升值,日本经济从此衰退,日本失去了20年。”

老爸眉飞色舞,谈美元霸权,谈货币战争,谈康波周期。这些话题我一点不懂,也不感兴趣,我知道老爸也不懂,他只是一个网络小贩子。但老爸那种舍我其谁的自信,一幅自我感觉得道高人的神情,让我觉得很好笑。

“你这种踌躇满志的样子,很有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的骄傲。”我调侃老爸,让我们的抬杠在轻松中进行。“你不是最反对公知们在自己不懂的领域大放厥词吗?怎么自己却高谈阔论大谈经济?”我用老爸传授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揶揄老爸。

老爸的口头禅是“公知误国”,他所说的公知是指那些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夸夸其谈的公众人物。老爸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有很深层次的原因与多方面的联系,只有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理清问题的脉络,了解问题的逻辑,看到问题的真正核心,才有资格发表议论。

“政治经济关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天然对这类话题感兴趣。”老爸振振有词,他从不认错。“我们应该阅读一些经济学方面的文章。”

“你把这些茶余饭后的消遣文字,当做经济学文章来读,还深信不疑地传播,岂不成了起哄的吃瓜群众?”我继续用老爸的矛攻老爸的盾。

老爸一直告诫我,不要成为“起哄的吃瓜群众”。他对我说,我们这些人民群众,对于公知们口沫横飞的说三道四,只能当做王婆张家长李家短的八卦,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纯粹地围观看热闹,切莫感觉好像有道理就点赞转发,那是瞎起哄。如果真想摇旗呐喊掠掠阵,就必须学一点相关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辨能力,才会不被浮浅的谬论误导,否则就是瞎起哄。

“我看的都是专家的论述,充满了真知灼见,这些观点还是值得相信的。”老爸强词夺理的水平我是望尘莫及。

“任何没有论据、不讲论证的夸夸其谈,都不值得去读,更不值得相信。”我开启了老爸口中的不听老人言的模式。

“你这种绝对的论断是错误的。比如《论语》,没有论据也没有论证,难道不值得去读?不值得相信?还有《易经》《老子》,这些经典充满智慧,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源泉。”老爸义正辞严,层层递进。“人类的发展就是基于世世代代的知识累积,是后人在传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如果我们总是否定前人,不接受前人的知识,我们的社会怎么可能进步。”

疫情在家的那段日子,成为了我和老爸的抬杠岁月。一开始我总是被老爸摁在地上摩擦,被说的哑口无言。后来我仔细理了理老爸的语言路径,发现他总是任意改变辩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典型的偷换概念。比如这次抬杠,一开始说的是经济类议论性质的文章,后来扩展到社科类议论文,最后老爸扩大到典籍并上升到人类的知识。《论语》是孔子关于伦理道德等的观念主张,是一个智慧长者对弟子的教诲,是语录,不属于我们讨论的社科类议论性质的文章。当然,主要还是我的论断不够严谨,没有前提限制,如果我说:“任何没有论据、不讲论证的社科类议论文章,都不值得去读,更不值得相信。”或许老爸就没有了无限发挥的空间。

后来,和老爸抬杠,我总是把老爸天马行空的脱缰思路拽住,老爸给我一顶帽子:“缺少辩证思维,认死理,不变通。”

我给老爸回了个大礼:“缺少理性思维,概念不清,故弄玄虚。”渐渐的,我发现老爸辩论时的跳跃性思维,不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是故意狡辩,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在更换概念,说的是另一件事。他似乎没有概念意识,不追求对事物概念的精确认知,压根没有概念的约束。

一次,老爸和我谈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这当然是个纷繁复杂的难题,有着许许多多深层次的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给我触动最大的是爱因斯坦的回答:“中国没有发明形式逻辑体系。”我忽然意识到,老爸不遵循逻辑的跳跃式思维,不仅仅是个性使然,更多源于我们的文化传统,还有我们的教育。

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的科学发展基于两个伟大成就: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代表作《几何原本》),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因为中国先贤没有发展出这两大成就,所以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一点也不奇怪。

“中国古人追求的是那种超越世俗羁绊、超脱自然束缚的大道,是精神上的追求,君子不器,压根看不上技艺层面的奇技淫巧。”老爸很有文化自信,但也有颗玻璃心,听不得关于中国文化的半个“不”字。爱因斯坦认为中国文化缺少科学基石,老爸很是不爽。“中国文化是审美的文化,是境界最高的文化。”

“我们不去管李约瑟之问,但爱因斯坦的说法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李约瑟之问我回答不了,爱因斯坦的说法却让我颇有感悟,我想和老爸说道说道。“我觉得爱因斯坦回答李约瑟之问是有感而发,有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反思,特别值得我们深思。”

我和老爸分析:犹太人的传统文化是宗教,更缺少爱因斯坦说的两大科学基石,犹太文化不可能发展出现代科学。就像爱因斯坦本人,如果作为一个传统的犹太人,他就只读《圣经》,是不可能创立相对论的。但是,爱因斯坦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有冯卡门、冯诺伊曼、奥本海默、费曼玻尔玻恩,近现代犹太民族诞生了许许多多大科学家。人们禁不住都在问“为什么犹太人如此优秀?”我认为,答案就在爱因斯坦对于李约瑟之问的回答之中。他们深知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缺失,他们接受西方教育,学习欧几里得几何,牢牢地奠基了逻辑思维。他们不再迷信传统,把眼光从上帝的伊甸园投向浩渺的宇宙。他们仰望星空,追寻光,用理性思维思索无限的时间与空间。

“爱因斯坦的回答指出了我们的不足——缺少逻辑思维体系和不断的探索实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知不足而自强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永葆青春的活力源泉。”我大赞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以防老爸讲但是。

翻看我们的传统文化,确实缺失逻辑思维。孔子讲仁,却又不告诉我们什么是仁。弟子问仁,他的回答都不一样。老子讲道,开口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直截了当地告诉你“道”是说不清的,你自己悟吧。我们先贤对事物概念的模糊态度,导致我们的传统文化缺失了逻辑思维的基因。反观苏格拉底,他总是不停追问什么是“美德”,直到普遍性定义的“美德”概念,他的徒孙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

“爱因斯坦对于李约瑟之问的回答,最应该引起你们搞教育的反省。”老爸是教师出身,“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太缺少思维能力的培养了。”

我和老爸回顾我的受教育历程,深感我们的教育在思维能力培养上的缺失。重知识传授,少思维训练,更没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训练。

回想我中小学时的花样年华,都是在背诵中度过。背诵语文,背诵英语,背诵政史地,数理化生,也是背诵。即使是写作议论文,论点是背诵的正确观点,论据是背诵的子曰诗云名人说。我们就是一个电脑硬盘,存储所有知识,考试时copy出来。

这样的教育,导致的结果:我们普遍缺少思辨能力,缺少批判性思维,缺少质疑精神,迷信权威,更不要奢谈创造力。

比如老爸相信的我们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将进入L型走势。我查了一下,原来是世界银行的说法。指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经济体,进入到中等收入时期,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经济陷入停滞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稍微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中等收入陷阱是个伪命题,我觉得用“简单劳动发展陷阱”来称谓更确切。看看我们的经济,早就不是简单的出卖劳动力的低端加工业。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高铁航天造船,光伏新能源,家电电脑手机,还有机械等等领域,很多有技术含量的产业我们都具备竞争优势,和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根本不在一个层面,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公知们套用中等收入陷阱来分析中国经济,就是没有逻辑思维、缺少独立思考的表现。

还有关于广场协议的说法,特别流行,许多人深信不疑。说美国逼日元升值,强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导致日本失去二十年。查了一下资料,广场协议有美英法德日五个国家签署,英镑法郎马克日元对美元均大幅升值,日元升值并不是最大,德国马克最高,英法德国并没有失去多少年,为什么独独是日本失去。再从时间上看,广场协议是1985年签订,1987年又签了卢浮宫协议,终止了广场协议。日本经济衰退始于1991年的地产泡沫破裂。1985至1991年间,日本经济不管不顾日元的起起伏伏,我行我素地狂飙突进。简单的一梳理,就发现美国逼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失去二十年的说法逻辑不通。现在,又有日本失去三十年的说法,好像日本一直在失去,不免让人怀疑日本失去多少年的说法就是假命题,其实这个说法是日本人自我忧患的反思。

关于独立思维品质的养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和老爸的观点一致——阅读。我们的传统文化、现行的教育体制、当前的教师素养,几无可能在学校培养我们的独立思想。只有阅读,才有可能让我们发千古之幽思,我们唯一希望的是学校不要挤占我们的课外时间。我的学生时代,只在小学阶段有阅读的闲暇,中学时期8小时睡眠都是梦。

其实,关于阅读,整个社会都在大力倡导,学校标语口号慷慨激昂全力推动,家长们苦口婆心并把我们的书柜塞的满满。可是,阅读的两个基本问题却没人告诉我们:读什么?怎么读?

我小学时期,流行海量阅读,不管什么书阅读就好。家长们迷信纸质书,只要我们手捧一本书,便乐开了花。我一直很奇怪,当我看电视剧《西游记》,老爸一脸的不高兴,当我看小说《西游记》,老爸喜笑颜开削个苹果递到我手里。那时为了迎合老爸老妈,我们一天一本书,什么书好看就看什么,只是看故事,很舒适、很娱乐地一页页地翻着,没有思考。这样的阅读,与看电视、刷手机、玩游戏没有本质的区别,上瘾沉迷,没有意义。

当然,老师也会给我们推荐四大名著什么的,让我们记忆金陵十二钗的名字,记忆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绰号,记忆唐僧经历的八十一难。告诉我们这些是重要的知识点,将来高考要考。这些背诵,我实在不知道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教育,只有记忆,没有思考,戕害了我们的思维,不可能培养我们的创造能力。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答案吧。

现在想想,我那可怜的有限阅读时间,都是在无意义的阅读之中浪费。我们的阅读,没有发挥阅读的应有之义,没有让我们在阅读中提升。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时间又极其的珍贵,阅读必须精选,这一点我和老爸意见一致。但怎么选,选哪些书,我们抬了一点杠子。

“我们应该选择经典,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最能开启我们的智慧。我们应该选择名著,那是人们共同认可的杰作,是大浪淘沙之后的金子。”老爸推崇经典,相信名著。

“许多经典也已过时,许多名著已成过去。即使是不朽的经典也不一定适合中小学生。”我对小学时背诵《老子》《弟子规》一直耿耿于怀。

抬杠的最后,关于选择书籍的原则,我和老爸达成共识——阅读智慧,阅读美好。选择那些提升我们智慧的书,选择那些唤起我们美好的书。

可是,选了一本智慧好书,就能得到智慧吗?一本《几何原本》,康熙的阅读,学到的是丈量土地的实用,和向大臣们卖弄的所谓学问。爱因斯坦的阅读,奠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逻辑思维。一本《三国演义》,我们津津乐道的是装神弄鬼的借东风,摇头晃脑背诵的是五虎上将三国群英谱,却没有去思考诸葛亮“隆中对”的智慧所在,没有思考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

怎样在阅读中提升智慧?怎样在阅读中唤起美好?“怎么读”的问题,才是阅读中最重要的问题,决定着我们阅读的收获。

在我的中小学阅读生涯中,都在鼓励我们阅读,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读。

“大量的阅读,不断的积累,自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老爸关于阅读的观点简单粗暴,却是社会的主流观点。

这个观点咋一看有道理,实则是误人子弟,我就是一个信奉这个观点然后被这个观点耽误了的读书人。我中小学时的所有阅读都是走马观花看故事,今天的我对四大名著几无印象。追根溯源,这个观点其实是科举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读书观,只适于那个时代那些梦想登天子堂的科举士子。那个时代,知识有限,皓首穷经基本可以看遍经史子集。那个时代,思想单一,只要求接受儒家正统,不需要也不允许有独立思想。看看我们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各种学科,各种思想,各种文化,随便哪个小点,穷极一生去探究都难以窥其一二。这样的读书观,暴露了我们社会对于阅读研究的浅陋。

中小学时代,是奠基我们一生的阶段,需要培养的是我们终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思维就是核心中的核心,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不管从事什么活动都需要思维。思维是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的核心要素。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教育,不仅缺少爱因斯坦说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欠缺两大重要的思维品质的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缺少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从我们经济界的学说观点就可见一斑。我们总是简单套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我们想过这些理论适用我们吗?西方经济学理论有个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这个理性人是西方人,即使是西方人,马克思·韦伯还发现新教徒与天主教徒群体的经济行为有差别,何况是文化迥异的我们。我们为什么没有独立构建我们自己的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现在看来,思维素质的培养,唯有依靠我们自己,从阅读开始吧。

我们的阅读,要进行一场变革,要从传统的单纯知识摄取转变为我们思维的修行。“阅读吧,畅游知识的海洋,采摘知识的花朵。”“书籍是生命的灯塔,照亮我们的心灵,引领我们前行。”这些我曾经工工整整地抄在我的《好词好句摘录》里的美丽的阅读名言,折射了我们传统阅读的一个狭隘——重学习少思索。我们的传统阅读是一场记忆的苦力,学富五车却不会思维。在这个信息互联的时代,知识唾手可得,记忆背诵有多大意义?在这个文化多元的社会,任何思想都有其局限,牛顿力学解释不了水星的运行规律,是爱因斯坦通过逻辑思维找到答案,但爱因斯坦又解释不了量子纠缠。唯有我们的思维,才是我们仗剑走天涯的那把宝剑,我们要把它练成一把倚天剑,我们需要开启一场思维之旅的阅读。在阅读中追逐先贤的足迹,与先贤一起观察,一道思索,探视先贤眼里的世界,探索先贤知识的来源,探寻先贤思想的源泉。让书籍蕴藏的真善美的春风吹开我们心灵的美好花朵,让书籍蕴含的思想智慧的火炬点亮我们思想的智慧之灯。

ChatGPT来了,那个能把人类知识都装进大脑的人工智能,给我们的传统教育来了一记重拳。“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是我们的教育也是我们自己必须面临的抉择。我们的阅读必须成为一场思维的修行,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养成我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阅读吧!打开一本书,开启一场思维的旅程。

有感于ChatGPT,特写下此文,希望老爸们反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